新聞中心
我看看家鄉的小河
2021-04-15 00:00:00 來源:王東貴 點擊:15882 喜歡:3
我看看家鄉的小河
清明時節,匆匆忙忙回了一趟老家,祭奠逝去的親人!
第二天,我起了一個早,順著環城而繞的賒店寨墻,來看看我記憶中的小河——趙河和潘河。
縣城南邊的趙河筑起攔河壩,河提大面積硬化,河岸綠化美化,小游園連綿不斷,清凌凌的河水蓄滿河間,魚兒水中游,小鳥天邊飛,岸邊游人行,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;從古鎮東邊和北邊流淌的潘河水質已經明顯變好,水量也比以前大了許多,這里相對比較偏靜,鳥兒非常多!
我們的祖先自古就臨水而居,水是人們賴于生存的生命之源,我家的縣城賒店鎮就是鄰水而建,賒店古鎮是“中國歷史文化名鎮”,賒店古鎮位于趙河和潘河交匯的夾角處,三面環水,兩條小河就像兩只溫柔的手臂護衛者這個小小的古城,在動亂匪患猖獗的年代,臨河而建的城墻庇護著古鎮,兩條河流滋養著這個小城的人們。一座城市如果有河流和湖泊等地面水域,就會顯得非常有生機和靈氣!
趙河和潘河發源于伏牛山南麓的方城縣,屬于唐河上游的兩個主要支流,流經方城縣和社旗縣,是這兩個縣的主要水域資源,也是兩個區域夏天雨季主要的排洪通道,東支流是潘河,發源于方城縣伏牛山系七峰山南麓,流經方城縣縣城,曲曲折折向南流到社旗縣城賒店鎮;西支流是趙河,發源于方城縣伏牛山系李郁垛山東麓,兩條河流在社旗縣城南匯合后稱為唐河,社旗縣城賒店古鎮位于趙河和潘河交匯的上游夾角處,兩條小河就像兩只溫柔的手臂護衛者這個小小的古城,匯合后的唐河流經社旗縣、唐河縣、新野縣等縣到湖北省,在兩河口與白河交匯后,向南注入漢水,漢水是長江最大支流。
明清時代,唐河水量豐沛,行船暢通無阻,貨船順著長江漢水唐河可通航到賒店鎮。清代為了防止倭寇入侵,實行海禁,聰明的晉商開辟這條萬里茶道,是清朝中后期一條繁忙的運輸通道,因水運價格低廉,從產地福建開始,茶葉便一路水運,經漢口沿漢水上行,在襄陽轉唐白河北上進入河南南陽,在賒店鎮等地上岸轉陸運,經南陽、經平頂山、洛陽、濟源、焦作等市,越過太行山進入山西,然后北上內蒙古進入俄羅斯。賒店鎮是中俄萬里茶馬古道上的重要周轉站,首要的水旱碼頭,處于南船北馬的交接點,民間有:“金漢口,銀賒店”等美譽。
中俄萬里茶道的鼎盛期界定為從【尼布楚條約】簽訂到清朝滅亡,歷經二百余年,而隨著中俄兩國在經濟、貿易、政治交流中角色慢慢轉變,俄國越來越強勢,慢慢從源頭控制了萬里茶道的貿易,甚至在湖北建立了自己的貿易基地。另外,隨著鐵路、海運的發展,其他很多貿易線路開通,中國商人慢慢失去了優勢。另外民國時期軍閥混戰,土匪橫行,日寇入侵,山陜商人南下西還,這條商業線路慢慢荒廢,抽去了支撐賒店鎮繁華的骨架,賒店鎮元氣大傷,經濟漸次衰敗。
1956年后因水土流失嚴重,河床淤積,河水逐漸減少,船只只能行駛到唐河城關一下。1970年以后,唐河水運衰落,船只退到漢水、襄江一代。近代由于氣候原因,河水變淺,陸路海運等運輸發達,唐河失去通航功能。
上世紀末期,兩條河流不僅河水變小變淺,河床裸露,雜草叢生,而且水質變污,逐漸萎縮成污水溝,生活垃圾堆滿河床,美麗的小河面目全非,生活在兩岸的人們掩鼻嘆息!
這幾年,各級政府和人們犧牲環境發展經濟的舊觀念徹底改變!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新倡導已經深入人心!采取層層負責的河長制已經初見效果。
得到的喜訊,唐河復航工程已經開工,擬建四級通航航道128公里,途徑新野縣’唐河縣、社旗縣,航道底寬50米,航深2.3米,可通航500噸級船舶到社旗縣城,賒店水旱碼頭正在積極建設中,再現賒店鎮南船北馬萬里茶道樞紐和中轉站地位,溝通武漢城市群與中原城市群‘、長江經濟帶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水運大通道,成為南陽通江達海的一道靚麗風景線。
幾天前一次鄭州朋友聚會,一個朋友不知道我的老家是社旗縣,說起他不久的一次假日愉快家庭旅游,目的地竟是我家鄉賒店古鎮,說得眉飛色舞,我暗暗為家鄉這幾年成長起來的魅力而自豪!
賒店古鎮還沒有完全商業化!只有坐落在古鎮中心的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山陜會館需要門票,古鎮舊貌修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,力爭盡快創建國家5A級景區,近幾年,來古鎮旅游觀光的人數明顯增多,文化旅游產業已經煥發出勃勃生機!
文化需要傳承, 美麗是一種資源!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!在賒店古鎮的建設者、管理者的持續努力下,在交通便利的信息化時代,這座散發出美麗光芒的豫南水域古鎮—賒店鎮!越來越被追求文化和精神享受的國人發現,來感受獨特的賒店文化,品味滄桑古鎮的歷史變遷。
我愛家鄉的賒店古鎮,更喜歡環繞古鎮的兩條象玉帶一樣的小河,獨特的河流位置孕育出來賒店古鎮!希望賒店古鎮煥發新機,更希望家鄉的小河越來越美麗!
原創作者:王東貴
閑暇時光嘮叨小文章
上一篇:我逮著一個小賊!
下一篇:不要成為一個氣蛤蟆一樣的人